(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徐婷婷 王艾冰)“第一批调整的7类医用耗材于今年6月28日发布配资实盘平台,我们要求各地应在9月底前全部落地实施,截至目前,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未执行的省份也在抓紧推进。”9月12日下午,在国家医保局开展的医保医用耗材分类规则解读会上,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副主任赵秀竹介绍。
此次医保医用耗材分类规则解读会,涉及血管介入支架、血管介入球囊、吻合器等7类医用耗材的分类编码。
国家医保局/中心编码标准处副处长张雯。
尊重创新,规则明确为创新产品开设“临时性赋码通道”
2019年12月2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公示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数据库第一批医用耗材信息的通知》。这一举措标志着医用耗材的统一编码标准正式启动,为每一种医用耗材赋予了全国唯一的身份标识。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项目组在解读会上介绍,“医保医用耗材分类将充分尊重创新,对于在药监部门已有产品注册备案,但在医保医用耗材编码数据库中无合适分类对应的产品,予以新增相关分类、特征或材质。”
如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是心脏起搏领域的革命性技术,它可通过微创方式经静脉植入心腔内,具有无切口、无囊袋、无导线的优势。本次分类调整将“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单独分类,充分关注了技术创新,为使用传统起搏器多次感染、上腔静脉通路缺失、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表示,“对于创新产品,在医保医用耗材数据库的各大分类下,均预留了“其他”类别,为目前暂无明确分类的创新产品提供了临时性赋码通道,保障其可及时获取代码,并应用于临床收费、支付等。”
编码充分考虑临床使用与医保管理相结合
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介绍,在修订特征分类时,国家医保局广泛吸纳临床专家和各级医保部门意见建议,以临床实际应用为导向,紧密结合医保管理需求,重点关注产品的功能用途与临床价值;依据真实世界数据公平公正归类。所有特征分类的设置都以数据库中的真实世界数据为基础,确保能找到明确依据和基本遵循;参考药监规范促进跨部门协同。依据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指导原则》等进行系统梳理提炼,规范医保的分类和特征表述。
在落地执行方面,赵秀竹介绍,“我局要求各地应合理设置过渡期,原则上不超过3个月。各地须在过渡期内组织完成医用耗材新编码的更新与贯标工作。过渡期内,相关产品新旧编码均可同步正常使用,过渡期结束后,统一使用新编码,保障编码使用的规范性、统一性、全域性。”
据了解,国家医保局正在建立健全医保医用耗材分类动态调整机制,力争常态化、机制化推进各类耗材分类的优化调整工作。修订优化医用耗材的种类和周期,主要是结合目前耗材产品的复杂程度和规范程度来决定的,规范程度越高,优化调整进度越快。目前,国家医保局正在开展骨科植入类耗材的分类调整工作。同时,对于各方提出的意见建议,提供了多种渠道,如国家医保局官网“医保信息业务编码动态维护窗口”的在线咨询、意见反馈、邮箱、电话等。对于收集的相关建议,他们将定期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并结合专家意见不断完善。
海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